【智慧工地】互联网+大数据让工地变“聪明”
当工人意外跌倒,安全帽会在线“呼救”;基坑内潜藏“千里眼”,实时“报告”水位等数据;实际施工前,建设过程可提前“彩排”……这样的场景,并非出现在科技场馆,而是记者日前探访的江阴水利工程建设工地。据了解,这是无锡市水利部门联合工程施工单位打造的“水利智慧工地”,也是目前江苏省首批“水利智慧工地”。
在江阴新桃花港与长江交汇口,新桃花港江边枢纽工程的泵站主体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中。和普通的水利工地不同的是,该项目工地从出入口到施工区,从安全帽到防护栏,都藏着“黑科技”。工程项目部内,利用互联网+技术打造的“智慧工地”云平台,则是它们的“智慧大脑”。
工地入口外侧,有一间vr体验馆,带上vr眼镜就可以“亲身”体验不规范作业带来的后果。入口处,装有人脸识别设备,工人须佩戴安全帽、刷脸方可进场作业。每顶安全帽上,都装有gps定位及感应装置,相当于一个个“黑匣子”,不仅能实时记录场内作业工人的活动轨迹,当工人发生意外跌倒时,它还能迅速感应到,根据安全帽发出的提示和定位信息,安全管理员可快速找到工人,及时施救。在临边护栏上,布有红外对射光束,如有人员离该区域过近,红外线能精准“侦查”,及时发出声光报警,并现场播报语音提醒。
工程建设过程中,对于相关数据的精准监测,有助于保障工程质量及环境安全。对此,该工程在基坑内埋设有智能传感设备,可实时监测基坑深层水平位移、水位、沉降等数据并传输至云平台,对于超警戒数据,会进行分级预警。工地出入口,还设有扬尘监测、车辆冲洗监测设备,分别对施工现场的pm2.5、施工噪音、温湿度等数据,出入工地的车辆是否按规定冲洗等情况实时监测。
智慧工地的全面管理,决定了一个城市施工环境的重要品质,智慧工地的发展离不开智慧技术的推动,这对城市的发展地位以及整体水平来说,具有重要的影响,如果一个城市能够全面普及智慧工地,在施工环境当中进行智慧管理,这对智慧工地发展进入高级阶段来说,会有很好的推动作用,智慧工地现在是全面智能系统的整合,物理空间以及网络空间的交互,让智慧工地的应用优势得到展现。